幾乎各民族都有古老的關于宇宙萬物起源和產生的神話。在我國就有盤古氏開天辟地的神話,封建社會的蒙學讀本《幼學瓊林》一開始就說:“混沌初開,乾坤始奠,氣之輕清上升者為天,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。”這些都是關于宇宙起源的樸素觀點。
正如上面所介紹的,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不斷拓寬,從肉眼到光學望遠鏡,從光學望遠鏡到射電望遠鏡,由于地球大氣的阻礙,我們在地球上還是不可能收到全方位的信息。到了宇航已成為現(xiàn)實的時代,人們理所當然的把望遠鏡搬到地球之外,這就是世界上最新的望遠鏡——哈勃望遠鏡。這是1990年4月24日送到離地球613公里軌道上的最先進的望遠鏡。從而摘掉了地球大氣層這個遮眼罩。
根據現(xiàn)在的觀測和理論,認為我們所在的宇宙起源于約150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。在那時也可以說是混沌初開。而這大爆炸的起點的狀態(tài)是當今天文學、物理學研究的熱點,F(xiàn)代科學家認為在最原始狀態(tài)下電磁作用、弱相互作用、重力作用都是統(tǒng)一的,在大爆炸的一瞬間開始,重力場、電磁場相繼獨立出來,此后才由原物質形成質子和中子,隨著宇宙物質的進一步演變生成現(xiàn)有的原子核和原子。我們的銀河系大約在100億年前形成。關于以后宇宙物質的演化,下面我們將較詳細地介紹。
現(xiàn)在我們已經知道我們的宇宙是一個階梯式的宇宙,恒星組成星系,一些星系組成星系團,各星系團又組成我們觀測到的宇宙——總星系。這種階梯式的宇宙曾經解決了前面提出的奧伯斯的光度佯謬。而如今膨脹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更好地解釋了天空為什么是黑的。而奧伯斯問題的提出是建立在均勻的恒穩(wěn)態(tài)的宇宙模型上的,這與實際觀測的結果不符。
現(xiàn)在的問題是在大爆炸前宇宙是什么形態(tài),如果在大爆炸的那一瞬間把時間作為0的話,那負時間宇宙會處于什么狀態(tài)?再就是我們所處的宇宙膨脹有沒有盡頭。這就有兩種模型,一是無限膨脹,終于完全散開了去;一是膨脹到了極限又會收縮,也許會又縮回到原始的致密狀態(tài)。這一切還有待天文學家們進一步觀察研究。
宇宙是有限還是無限的呢?是無限的。我們目前用哈勃望遠鏡已經觀測到120億光年遠的天體!但這只是我們目前認識的前緣,并不是宇宙的極限。在我們的宇宙體系外肯定還有別的宇宙體系。正像古代哲學家說的:宇宙是大小相含,無窮無盡,宇宙之外還會有更大的體系。只是目前我們的認識暫時還難以達到而已。
大爆炸
現(xiàn)代宇宙學認為:原始宇宙是完全由中子組成的非常熾熱、非常稠密的大火球。后來,宇宙開始膨脹并變冷,這時中子蛻變?yōu)橘|子和電子。這種由中子、質子和電子組成的原始物質名叫“太素”(Yelm)。
當原始宇宙溫度下降到109~1010K時,原始物質開始結合成氖和氦(當然絕大部分還是氫),這是原始的星際物質。根據B2FH理論,原始的星際物質靠引力收縮形成一些團塊——原始恒星,同時內部溫度逐漸升高,當恒星內部溫度升到7×106K以上時,氫的核聚變開始,核反應的輻射膨脹與恒星的引力收縮相抵制,恒星發(fā)光并進人相對穩(wěn)定狀態(tài),這時恒星內部的核聚變有質子-質子循環(huán)和碳-氮循環(huán)兩種。這是恒星氫燃燒階段,一般可穩(wěn)定進行100萬~100億年。我們的太陽已進行了約46億年,估計還將繼續(xù)50億年。這一階段在恒星核心生成氦,同時還有一些碳、氮、氧等元素的形成。
當恒星核心的氫全部轉為氦(約占恒星總質量10%~15%)時核反應停止,引力收縮占優(yōu)勢,結果使核心溫度上升,恒星外殼膨脹,變成紅巨星。當核心溫度升高到108K,密度也驟增,開始了新的核反應——氦燃燒。這時恒星變成脈動變星(這類恒星有規(guī)律的膨脹和收縮像脈搏一樣)。氦燃燒主要是三個氦原子核結合成碳核的聚變反應,然后再生成氧。
如果恒星足夠大,那么還將繼續(xù)收縮升溫,發(fā)生碳和氧燃燒(聚變)過程,生成硅、鈣等元素。更進一步則是硅燃燒(又名α過程),其核反應機理是硅核光解生成高能α粒子,α粒子又與別的核結合生成鐵族元素。當恒星演化到這個階段,核心的溫度可以增高到4×109K,這就使核達到統(tǒng)計平均狀態(tài),生成元素周期表上鐵附近的多種元素。這個過程是e過程(平衡過程),結果是生成鐵質核心。到這時,恒星就進人風燭殘年了。
據B2FH理論,比鎳更重的元素不能靠聚變反應生成,而是由一些重元素核在恒星中連續(xù)俘獲中子形成的。在大質量恒星(質量達到8~20個太陽質量)演化的末期,核心溫度可以高達4×109K,鐵會轉為氦和中子,大量吸熱,使核心處于爆縮狀態(tài),隨之是超新星爆發(fā)。這時強密度中子流會陸續(xù)擊人元素核中生成鈾、釷,甚至超鈾元素和超重元素。
恒星的生與死
根據愛因斯坦在20年代初提出的質能轉化關系,貝特等在30年代末提出氫聚變?yōu)楹さ臒岷朔磻翘柊l(fā)光發(fā)熱的能源。通過對太陽內部結構的研究和分析,天文學家們進一步研究了恒星的能源和演化的關系。于是就產生了核天體物理學這樣的一個天文學分支。由于恒星形成時的質量不同,發(fā)的光(能量)也不同。恒星越大發(fā)光越強烈(表面溫度也高),在主星序內停留階段也短,反而是質量小的恒星,能量消耗少,穩(wěn)定發(fā)光的時間要更長。一般說來,高光度、大質量的O和B型星在主星序上停留只有幾百萬年、幾千萬年,而低光度、小質量的K和M型星則可以穩(wěn)定發(fā)光長達幾千億年、幾萬億年之久。太陽是G型星,據計算在主星序階段可以停留100億年左右,如今已過了50億年,即已達到中年,估計還能維持50億年或更長的壽命才進入晚年。
當恒星核心中氫的含量消耗到只剩下1%~2%時,能量供應不足抵住引力,恒星開始收縮。收縮使核心溫度進一步增高,這時恒星核心邊層開始發(fā)生氫轉變?yōu)楹さ暮朔磻,使得恒星外層溫度增高而膨脹變成紅巨星。而內部核心的溫度升得更高,引發(fā)了氦的聚變,這時恒星會發(fā)生周期性的膨脹和收縮。
更進一步的情況是,小質量的恒星,因能源耗盡而收縮成紅矮星。大質量的恒星,因引力收縮,使熱核反應不斷升級直到生成鐵的核心。這時恒星的核心再進一步坍縮,外層就會爆發(fā)成為“新星”或“超新星”(“新”只是我們似乎觀察測到一個新的星,而實際上是個快要老死的星),而其核心則變成為密度極大的白矮星或中子星。也有的爆發(fā)后就完全散開到宇宙空間去了。
例如,公元1054年在金牛座的超新星爆發(fā),在我國的史書中有詳細的記載。在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爆發(fā)時拋出的蟹狀星云,和一顆中心遺留的中子星。新星和超新星爆發(fā)可以說是恒星晚年的回光返照。但這決不是一般的回光,一顆超新星爆發(fā)時光度可以達到107~1010個太陽的光度(相當于整個星系的光度),即光度突然增大千萬倍甚至上億倍,同時放出極大的能量。這是恒星世界中已知最為激烈的爆炸,而爆炸得到的產物是比鐵更重的元素,直到超鈾元素。
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還預言了一種特殊的天體——黑洞。1939年奧本海默等作過計算,認為星球有可能坍縮到它的引力半徑之內.對于晚期高密度的恒星來說,當恒星質量超過引力半徑公式給定的M值時,就會形成黑洞。也就是說連光線也不能從黑洞中逃逸出來,這樣外界就無法再觀察到它了。黑洞也是恒星終極的產物,天文學家們極力設法找尋黑洞,首先在雙星體系內尋找黑洞。天文學家們描繪了這樣的圖景,黑洞天體不斷地把它的伴星的物質像長虹吸水一樣的吞噬著,它們也許最終會合并成一個黑洞。
一般說來,恒星是由低密度的星際物質凝縮而成,這是形成恒星的原料——原始星云,質量大約是幾十個乃至一萬多個太陽的質量。在凝縮過程的同時,不僅密度不斷增加,而且核心溫度也不斷增加,輻射壓力和引力相互較量之后,終于平穩(wěn)地收縮成原恒星。在這過程中,原恒星的核心溫度繼續(xù)增大,增大到700萬度以上時,氫聚變?yōu)楹さ臒岷朔磻_始,恒星發(fā)光發(fā)熱,而核心產生的能量足以抵住引力收縮的壓力和向外輻射掉的能量,于是變成一顆穩(wěn)定的正常發(fā)光的恒星,進入了主星序成為一顆主序星,這是恒星的壯年時代。
元素的年齡
以上概略敘述了元素在恒星中的演化。根據B2FH理論,放射性元素是在恒星演化后期形成的。如果我們選兩個半衰期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例如鈾-235和鈾-238,假定它們同時形成,形成的比例可由理論推算,可以簡單認為是1比1。那么,由地球或其他宇宙天體中這兩種放射性物質的現(xiàn)今比例,就不難推算出經過了多少年了。
例如,在地球上鈾-235對鈾-238現(xiàn)今的比例已經是0.00725。而且科學家們已經測定:鈾-235的蛻變常數是972億年;鈾-238的蛻變常數是154億年,所以就不難推算出鈾元素生成到現(xiàn)在已經過了65億年了。當然,這是元素的年齡下限,也就是說這是老一代恒星爆發(fā)為超新星到現(xiàn)在的年齡,再往前推算原始恒星的生成和演化的年齡,由之可以估算出銀河系的年齡約為150億年;蛘哒f,這就是原始大爆炸到現(xiàn)在的年齡。
如果我們銀河系的初始狀態(tài)全部是氫,那么第一代恒星應當全部由氫組成;第一代恒星死亡后,生成的各類元素彌散開來,使銀河系的組成發(fā)生變化,于是再凝聚成的第二代、第三代恒星的原始組成就復雜了。我們的太陽現(xiàn)處于氫燃燒階段,但已有鐵等重元素,可以肯定它不是第一代恒星。而地球也只能是由第一或第二代恒星的殘骸形成,地球的鐵核、地球上的各種元素和放射性物質,都說明了這一點。這就是地球上為什么有這么多種元素的原因。
在恒星中后期形成的重元素,實際上儲存了恒星的能量,又以放射蛻變形式逐步釋放,所以我們地球不僅享受著本代恒星——太陽供應的能,而且還在享受著前幾代恒星留下來的“祖先遺產”?梢赃@樣認為,地球是銀河系物質演化高級階段的產物。
關于元素的起源和演化的學說,實際上還處于假說階段,還有不少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不很清楚。在這方面,天文學上的新發(fā)現(xiàn)還在不斷豐富其內容。
責編:微科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