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州大學(洛杉磯)大氣海洋系James C. McWilliams在Fundamentals of Geophysical Fluid
Dynamics(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2006)的第一章(Purposes and Value of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)引用了愛丁頓的一句話:“Nevertrust an observation without a supporting theory.”這在物理學中是“常識”,大約等于愛因斯坦說的理論決定觀察(“是理論決定我們看見了什么”),但在地學中卻還沒能深入人心。我給不同專業(yè)背景的同學講數(shù)學物理方法課,總是開宗明義說,不是要你們學會具體的數(shù)學物理方法和工具(一時半會兒也學不了那么多),主要是要改變思維方式,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從整體的因子關系的研究轉變?yōu)樽兞康奈锢磉^程的研究,而基本過程都是經(jīng)典物理學(和流體力學土力學等)決定的,可是同學們把那些基本理論都忘了,每于一個現(xiàn)象,總想用所謂的實驗來重現(xiàn)——遺憾的是,大地的過程幾乎不可能在實驗室里重現(xiàn)(不是實驗條件的問題,也不是尺度的問題),我們只能做某些關鍵物理量變化的實驗,而那樣的實驗必須在理論指導下才可能做好的;蛘邠Q句話說,實際上是因為“無視”(或無知)理論,所以想不到該做什么實驗,做了實驗也不知道怎么分析——但很多同學天真地認為,有了實驗和數(shù)據(jù),就會得到結果。
具體說來,我們的實驗有兩個問題:
如果實驗是為了再現(xiàn)自然的現(xiàn)象,那么再現(xiàn)了嗎?如果它跟野外的一樣,野外你見過一百回了,有感覺嗎?你的實驗增加了什么我們沒看見或看不見的嗎?如果回答no,那么實驗就白做了;
如果實驗是為了建立物理關系,你的關系服從什么基本的物理法則?如果不能從原理上解釋你的關系(幾乎是統(tǒng)計關系),那得到的關系就沒有意義,實驗和分析就不完整。遺憾的是,很多實驗結果就是歸結為一個什么物理意義也說不清的經(jīng)驗關系,并被封為“模型”。
我的態(tài)度是,第一類實驗幾乎都是不需要的,其實也是做不成的。假如滾滾長江都不能令你對洪水有什么物理感覺,我才不信實驗室里的小溪流能激發(fā)你看出大洪水的“機制”!第二類實驗是理論決定的,在做實驗之前,最好學學(或復習)相關(甚至看似不相關)的理論。什么人拿一個水槽都敢做地球物理流體的“模型”實驗,這不是標志學科的知識已經(jīng)普及到幼兒園了,而只能說學科的發(fā)展還沒走出幼兒園。
James將愛丁頓的話改成更適合地學的情形:如果沒有支撐的解釋,不要相信事實或模擬。(Therefore, for geophysics I prefer a rephrasing of the remark to the more modest, `Never trust a fact, or a simulation, without a supportinginterpretation.')在fact和simulation之外,我們當然還要加上experiment (either in field or in laboratory)。
責編:科普知識網(wǎ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