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tzger等人目前列出100多行星科學在家使用「行星」這個名詞,但其實是違反IAU行星定義的例子,但他們就是這樣做了,只因這樣更貼近實際狀況。Metzger批評IAU的行星定義根本就不夠嚴謹,沒有明確指出清除軌道的意義在哪里。如果真的照IAU的定義來說的話,那么根本不會有「行星」這種天體,因為連現(xiàn)有已知的這些行星都沒辦法完全清除它軌道上的其他天體。
Metzger等人認為:從這些論文檢視的結(jié)果顯示,行星和其他諸如小行星等天體的真正分野,是于1950年代早期Gerard Kuiper發(fā)表的論文中所提及的天體形成方式。然而,即便是這個原因,也不再視為是行星的唯一決定性因素。當然,清除軌道也不該是區(qū)分小行星和行星的標準。所以,IAU在2006年的決議,實在是個錯誤的歷史主張。
那么,「行星(Planet)」究竟該如何定義?
Metzger表示:行星的定義,應該基于其本質(zhì)的特性,而不是那些會變動的因素。例如軌道動力學這樣會持續(xù)變動的因子,只是該天體某段時期的表現(xiàn)模式,就不適合拿來描述一個天體的基本性質(zhì)。相反地,Metzger指出:是否能成為行星的條件,應該是基于它是否夠大其重力能讓這個天體成為球形,這是不會隨時間改變的物理因子,且是行星演化的重要分野,因為只要超過這個重力能否讓天體成為球形的臨界點,則此天體的地質(zhì)活動便會開始變得活躍。
例如,冥王星有個地底海洋,有著多個分層的大氣層,擁有有機化合物,曾有古代湖泊的證據(jù),還有多顆衛(wèi)星。事實上,它比火星還要活躍,是除了地球之外,太陽系地質(zhì)活動最復雜的天體。所以如果按Metzger等人提出的行星定義的話,冥王星就該是顆行星。只是目前這個行星定義,尚未受到全體天文學家的同意,所以冥王星能不能恢復行星地位,還有得爭。
責編:微科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