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(圖片摘自科學雜志)
1990年,Srinivas Tadigadapa開始接受科研訓練,當時他憧憬未來成為一名工程學科的教授。然而,當經過7年的博士與博士后生涯之后,他覺得自己應該干點別的。因此,他冒著一定的風險選擇加入一家剛成立的、總部位于密歇根的公司-“Integrated Sensing Systems”。令他感到驚訝的是,這是一段十分令人興奮的經歷。在這里,他充分利用了他微電子機械的專業(yè)背景,為半導體產業(yè)設計開發(fā)了感受壓力與水流的探頭,同時,他也學到了很多關于研究與管理團隊的經驗。不過,在經過了4年的企業(yè)工作之后,他又決心成為一名學者。他辭去了企業(yè)的工作,獲得了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電子工程系的終身教授。
現在呢,他又在學術界坐不住了,希望再次回到企業(yè)中去。“那段共同努力創(chuàng)建公司的經歷,我至今仍未忘記”。而且,學術界與工業(yè)界都受到了基金委與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,他們一直在詢問“基礎科研能否創(chuàng)造工作崗位?”
為了回答這一問題,Tadigadapa決定利用一年休假時間在公司工作,去年秋天,他加入了位于波士頓北部的一個中型公司,這一舉動是為了嘗試建立學術界與工業(yè)界的合作。
Tadigadapa的做法是許多游走在基礎科研與產業(yè)開發(fā)兩界之間的研究者們選擇的眾多手段之一。一些人選擇建立合作,另外一些則參與了學術與工業(yè)界聯合博士后的工作,試圖學習兩個不同領域的內容,從而更好地將基礎研究的成果轉化為生產力。還有一些人專門申請聯邦的專項經費,用于與企業(yè)間的合作。
不管出于何種目的,能夠在學術界與企業(yè)界雙重領域里獲得寶貴的工作經驗,能夠在人才市場上獲得更大的優(yōu)勢。“大學與企業(yè)間的合作目前空前繁榮”,來自國家科學基金委,企業(yè)創(chuàng)新合作項目的負責人Rathindra DasGupta說到。政府部門鼓勵廣大教授們將眼光放得更為長遠,而不僅僅爭取政府的那一點經費。許多公司也紛紛表態(tài):“我們自己搞不了科研,許多實驗室都被迫關閉了”。
合作能夠解決以上種種問題:企業(yè)是學術界經費的新鮮來源,而學術界是企業(yè)創(chuàng)新的新鮮來源。關鍵問題是如何建立雙贏的局面。
在帶薪休假期間,Tadigadapa與他的長期合作伙伴,來自MKS公司MEMS傳導開發(fā)部門的主任Stephen Bart進行了交流,計劃建立合作。一開始Bart是猶豫的,因為這畢竟不是常規(guī)做法。但他又想到他們公司目前急需開發(fā)一款壓力感應器,但該公司缺乏相關經驗。Tadigadapa答應提供這方面的技術支持,費用十分低廉:MKS只需要付一部分Tadigadapa休假期間的薪水,提供相關的儀器設備,以及出差的補貼。MKS同時也能獲得與賓州州立大學Tadigadapa實驗室的研究生以及相關以及設備接觸的機會。
另外,Tadigadapa愿意在短期內以共同作者的身份發(fā)表文章,本州州立大學也愿意轉讓相關專利權。這十分關鍵,因為當公司擁有某項產品的專利時,合作就變得十分有意義了。
盡管一些學術界人士不同意這一做法,但Tadigadapa的眼光更為長遠,他希望建立長期的合作,將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的產品。Bart認為,盡管要付出一定代價,但科學家們會從合作中獲得對科技以及市場更深入地了解。這對于他們開展后續(xù)的項目十分有用。
責編:微科普網